「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
《絃歌中西指南》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絃歌中西指南》由香港專業中樂團體「竹韻小集」製作,樂團胡琴演奏家董芷菁策劃與編撰,內容為本團自2019年起推行「絃歌不絕」計劃的重點成果結集,並在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支持下,紀錄、分析及推廣香港粵樂的多元風格與實踐經驗,涵蓋以下重點內容:
香港粵樂的歷史脈絡及風格流派分析;
中西音樂融合背景下的本地演奏實踐;
本地粵樂名家口述歷史及教育參考資料。
如希望獲取《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絃歌中西指南》,請填寫以下表格,即可免費獲取一本。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送完即止。以順豐到付形式寄出,本地運費約30元。)
書名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絃歌中西指南
Title: “A Manual of Cantonese Music Transmission in Hong Kong”
作者 竹韻小集
Author: Windpip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主編 董芷菁
Editor-in-Chief: Tsz-ching Tung
責任編輯 徐允清
設計 周偉基
出版 竹韻小集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 年 6 月 / 初版
國際書號 978-988-71211-0-7
主編引言
計劃由來:
2015年,我從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畢業,主修二胡。在學期間,在時任系主任——高胡演奏家及教育家余其偉教授所提倡的「雙肩挑」理論下,中樂系學生的學習需要兼顧傳統及現代器樂合奏,以至兩種學習模式的兼容:一方面要接受以近代音樂學院模式下的音樂訓練,另一方面也要根據主修樂器,修習不同傳統樂種。在此略略説明一下:所謂音樂學院模式的音樂訓練,即指近50年受西方音樂學習模式所影響的系統化音樂訓練,當中包括學術科目中的視唱練耳、西洋樂理以至中國及西洋音樂史;而演奏訓練上,從練習曲、現代中樂作品,至現代民族管弦樂團訓練。而修習的傳統樂種方面,則包括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及傳統吹打樂。在這種氛圍下,除了現代民樂訓練中對技術的追求及突破外,我亦逐漸對傳統樂種(包括廣東音樂及江南絲竹)的演奏風格產生了興趣。經歷了幾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完成進修後,忽發奇想,希望以音樂演奏以外的角度了解傳統樂種,並以廣東音樂(下稱粵樂)為切入點。向本人所屬樂團竹韻小集提出計劃方向及初步構思,經樂團行政部及理事會的同意及支持下,樂團於2019-2024年,開展了橫跨5個樂季的「絃歌不絕」計劃。
第一階段:探索及學習
「絃歌不絕」計劃以丘鶴儔(1880-1941)編撰之《絃歌必讀》(1916)等7本粵樂教本作為藍本,重新整理並復刻早期粵樂演奏形式,研究和探索粵樂20世紀上半葉的風貌及嬗變。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從2019年至2022年為止,至今已連續3年獲得資助。3年間,已舉辦6場實體音樂會以及3場線上學堂。每年均設有特定主題;而3年來的主題由淺入深:從宏觀到微觀。一方面希望觀眾從中了解粵樂的不同面向及多元聲音,另一方面亦希望演出樂師透過計劃,學習到學院以外的粵樂演奏模式,使之成為樂師及觀眾互相增益的項目。而當中所舉辦的音樂會及學堂均由每年的特定主題貫穿,內容有連續性,希望可以從中達到一定的追看性及累積觀眾群。以下概括介紹首3年計劃的方針和內容:
第1年計劃為探索階段,考慮到樂師及觀眾未必能一時之間掌握學院以外的粵樂聲音,因此舉辦了3場講座音樂會,梳理粵樂發展的歷史脈絡,從《絃歌必讀》(1916)的出版起40年,以音樂風格分成3個時期:一、包括大八音及硬弓時期;二、呂文成發明高胡後的軟弓時期;三、中西樂器混合的輕音樂及精神音樂時期,對應相應主題,3場音樂會分別命名為「粵調古韻」、「盛世騰飛」及「戰火浮生」。3場講座音樂會分別邀請了鄭偉滔先生、余少華教授及余其偉教授解説各個時期的音樂特色。音樂上亦開展了古譜復排及歷史樂器復修及演奏的工作,令觀眾及樂師能初嘗這種嶄新的粵樂演奏模式。
3場講座音樂會的研習過程中,實在遇到不少問題。排練指導及顧問鄭偉滔先生、余少華教授、余其偉教授、徐英輝先生及司徒紹先生分別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吸取過去一年的經驗及綜合專家的意見後,我們隨即開啟第2年計劃。第2年計劃為首年計劃之深化。過去根據《絃歌必讀》中絲弦樂器組合的「清局」(只是以絲索樂器演奏的組合,沒有吹管及敲擊樂器)作出樂器配搭的還原,但在音樂風格上,由於歷史久遠,我們難以得知前人在當時如何演奏。即使在《絃歌必讀》之中有「加花」(為變奏手法的一種,指在骨幹旋律上加上音符潤飾)的教學及指引,我卻認為當中仍有局限,純粹根據文字資料有限度地猜度當中的演奏邏輯。在這種有限的條件下,我嘗試先把「絃歌不絕」的重心稍為轉移,除了以舊書譜作為參考資料外,亦通過早期粵樂研究者鄭偉滔先生找來的1920年代起的粵樂音響資料(包括百代唱片、和聲(歌林)唱片、大中華唱片等),進行研習。於是第2年計劃的主題轉移到「復刻」上。
在第2年計劃中,我們以「復刻」為重心,研習成果於講座音樂會「粵樂遺風」中發表。當中,我們以《柳搖金》(歌林唱片 #49605)為「深度復刻」作品。所謂深度復刻,即指從演奏組合及樂器上還原,加上演奏的樂師均根據唱片錄音進行仔細記譜,再由排練指導覆核校對。樂師參與記譜可使他們對樂譜的熟悉程度大增,另外,亦可從中了解當時的粵樂名家的演奏技法,以及當中萬變不離其宗的「加花」原則。在樂器使用上,原版錄音用到的樂器包括西路風(xylophone)、披雅娜(piano)、高胡、椰胡以及琵琶。琵琶在當時使用四相十三品琵琶,在音樂會中亦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館借出使用。音樂會其餘的樂曲亦有進行「復刻」:樂師根據舊唱片版本進行記譜、記錄加花及相應技法,速度上盡量依從唱片。第2年計劃通過「復刻」樂曲的學習模式,使樂師們更能夠掌握當時粵樂的演奏風格。
在第3年計劃中,除了保留第2年計劃的「復刻」項目,亦初探説唱藝術,舉辦一場實體講座音樂會「粵粹縱橫」,亦增設線上節目「絃歌學堂」(下稱「學堂」)。「學堂」的講題較為深入,與講座音樂會相對入門的定位有別:例如邀得歷史學者程美寶教授講解説唱中的「粵謳」藝術、謝俊仁博士講解乙反線在粵樂的運用及其音樂特色。而實體講座音樂會「粵粹縱橫」則邀得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阮兆輝先生演出古腔粵曲。此場音樂會獲「港台31」《演藝盛薈》節目錄播,並上載到港台電視之YouTube頻道上,至今觀看次數已經超過10萬。
第二階段:鑽研及實踐
計劃踏入第4年,可謂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探索期,進入另一階段的深入鑽研及實踐期。自2022年,「絃歌不絕」計劃以「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成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第11輪藝能發展資助計劃」項目之一,以開展更全面的粵樂保育及傳承工作。另外,項目亦以「香江雅韻‧絃歌不絕——嶺南音樂文化傳承及實踐計劃成果巡演」入選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資助樂團兩大品牌節目:「嶺南風‧香江情」以及「絃歌不絕」到內地六個城巿進行巡迴演出。
從「絃歌不絕」(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之項目)到「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下稱「絃歌藝能」),以至「絃歌不絕——大中華區巡演」(下稱「巡演」),在本人為策劃者之角度而言,可説是項目層層推進的過程。在每個開展的項目,我都帶着一個問題:在「絃歌不絕」開展時,我很希望對早期粵樂(民國時期)風格有個概覽。但在進行項目的同時所碰到的問題,包括「唱片復刻」的意義及價值、對「原真性」(authenticity) 、「技藝承傳」(transmission) 等議題的探討及實踐,都有機會在「絃歌藝能」的項目中得以實驗。慶幸後來得到「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支持,使我們有充裕的資源對此課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下會闡述「絃歌藝能」項目內容及成效。
「絃歌藝能」項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技藝傳承」, 邀請本地粵樂名家為樂師授課,當中包括:司徒紹、余其偉教授、駱慶兒、高秩群、陳鴻燕、譚寶碩、簡瑞勳、陳其湛、何耿明、陳國輝、趙慶雲、黃金城、招日威、杜泳、梁寶華教授及朱文君。一方面樂師在課堂上研習粵樂樂曲,另一方面名家們亦會分享當中的心得及親身經驗。樂師除了可以從中習得非學院派之技藝外,更可以從名家的口述歷史和分享中,更了解粵樂的發展背景及音樂特色之源起。
第二階段之「唱片復刻」工作,選取12首具代表性的廣東音樂,每首復刻兩個風格㢠異的版本,再加上一個當代演奏版本,合共33個錄音,分配給參與項目的樂師默寫相關樂譜,在專家進行嚴格校對後整理為五線譜。以上的首兩階段均為內部培訓時期,於2023年2月至2025年1月進行。而上述內容會在接下來的階段抽取部分給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學生作為學習研習之用。
第三階段之「傳承實踐」則為公開活動,並於2024年10月進行,與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以「粵樂節」形式合辦。除了為學生提供「廣東吹打」大師班及「唱片復刻」工作坊外,更舉行「研討會」及兩場公開音樂會。當中,「廣東吹打」大師班邀請到粵樂世家高潤權及高潤鴻先生,教授學生傳統鑼鼓點及合奏技巧,從每件擊樂的發聲原理至傳統鑼鼓點的運用及演繹,都在三小時的課時中傳授予學生。此外,「唱片復刻」工作坊由民族音樂學者徐英輝先生主持。徐先生為本計劃之藝術指導,對「唱片復刻」項目內容作全程監聽。我們精選了眾多唱片復刻版本中的《秋水龍吟》(1930年代勝利唱片#56232復刻版)及《連環扣》(1930年代百代唱片#50665復刻版);前者讓學生體驗傳統兩碼七音之蝴蝶琴的演奏手法及音律,從中了解「七律」的實際操作,令其他合樂之同學從中協調。而後者雖然為演藝學生十分熟悉之曲目,本次所選取之復刻版本卻一反他們學習之「加花」常態,反而以「精簡」、「骨幹」為主。以上的體驗讓學生耳目一新,亦增進了他們對廣東音樂音聲的認識。此階段除了展示首兩階段之內部培訓成果外,更希望驗證實驗內容是否能有效地轉化及傳承,達至「師傅(粵樂名家)-樂師(竹韻小集)-學生(演藝學院)」的隔代連接。最後,項目中的部分內容會整合為「粵樂承傳教材套」,當中包括:一、第一階段之「技藝傳承」內容——精選之上課影片、名家口述歷史及樂師感想。我們希望通過影片把名家之技藝錄製成檔,讓人可以多次回看並進行模仿學習。而在樂師感想部分中,樂師把上課內容內化後再傳遞,從而使學習者以多個角度理解當中的內容。二、第二階段之「唱片復刻」內容出版成樂譜,配合竹韻小集演奏之復刻錄音,供大眾作研習之用。
而以上之成果,同時亦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到中國內地六間音樂學院進行巡迴演出:包括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及西安音樂學院。「絃歌不絕」之巡迴演出以「傳統樂種傳承」為課題,以講座音樂會的形式導賞早期廣東音樂風格,並提出相關研究方法,從中吸取各地專家之意見,希望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各地地方音樂之傳承及發展。此外,「絃歌不絕——大中華區巡演」亦一直同時進行,截至現時,計劃已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廣州、台北、新加坡、吉隆坡及怡保等進行巡迴表演。由於以上兩個項目於2022至2025年間同步開展,巡演為「絃歌藝能」計劃提供了理想的實踐平台。
第三階段:成果共享
隨著「絃歌藝能」計劃進入尾聲,在執筆整理以上的工作之時,亦代表着此書已進入排版階段。作為項目策劃及此書主編,懷着既不捨,又感恩的心情寫以下的文字,希望各位讀者花一點時間細讀下去。
這本指南以學習者之角度出發而設計,目標在於從三大角度讓讀者深入了解粵樂文化及其早期演奏風格:包括粵樂簡史——令讀者可從當時的社會、文化及經濟角度,了解不同音樂風格之出現及當中產生變化的由來。唱片復刻部分需配合網上資源使用:讀者可從頁面的二維碼連結到線上資源庫,當中可以讀取樂譜及聆聽由竹韻小集樂師復刻的演奏錄音。只要讀者能靈活使用以上資料,必定對粵樂早期演奏風格有初步的掌握。而當中在技巧細節上的問題,可以在接下來的「名家口述歷史及樂師課後感」這部分找到解決方案。此部分的設計分為兩部分:「名家口述歷史」部分以訪問形式,透過了解師傅的音樂成長背景,從而更深入明白師傅的風格建立及對粵樂的理解。而樂師感想部分,在設計時希望能以側面描寫的方式讓樂師道出師傅的演奏方式。因此,我認為它總結了樂師們在傳承課堂時的思考,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而網上資源庫亦附上傳承課堂中師傅的教學影片,讀者可以善用以上資源幫助學習。
最後,此項目與我共渡人生的一段時間,由靈機一動的意念,逐步建構成宏大的項目,相信這絕對是我人生的里程碑。項目可以順利完成,必須感謝竹韻小集理事會及行政人員、師傅前輩們,以及同事們的支持和努力,這是我們共同創造的成果,絕對是缺一不可。至於讀者們,希望你們在此手冊中尋找到需要的粵樂知識。當初我在構思此書的內容時,常常把自己代入為學習者,思考如何能照顧大眾的需要,但若果仍有不足的地方,請大家見諒,並希望您們可以通過樂團作出反饋。
董芷菁
2025年3月1日完稿於廣州
序——竹韻小集理事會
寫在《絃歌中西指南》出版之前
傳統樂種在當代社會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社會環境的急速轉變當中,能夠保持、延續由歷史、地域與社群所共同構建的文化生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計劃,是近年引發世界各地對傳統文化生活形式重新審視的主要契機之一。計劃從一開始便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只留存於歷史的過去當中,而是當代社會中大眾生活的有機部分。正因為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代社會而言,是一種傳承的關係,是社群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是文化、生活、身分的組成部分。
「竹韻小集」成立的宗旨,重視本土音樂,重視文化傳承。從歷史及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粵樂(亦稱為廣東音樂)是珠江三角洲大灣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樂種。對「竹韻小集」而言,繼承粵樂的演奏文化,推動觀眾對粵樂的賞析,提升社會對粵樂的認識與重視,是一種已經堅持了多年的藝術路向。樂團的成員,大多數在學院階段,已經對傳統粵樂的演奏風格有基本的掌握。特別在余其偉教授的指導下,個別成員可以說已經是本地最出色的青年粵樂演奏家。
但我們不會自滿於「舒適圈」內的「學院派」演奏風格。要全面的從歷史與文化角度認識與深化對粵樂的認識,必須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學院演奏模式與傳統演奏習慣之間的傳承關係。正如「絃歌不絕」的策劃董芷菁所言,這個歷時五年的計劃,是從微觀到宏觀、從演奏到研究、從學習到繼承等多方面,對粵樂文化的一個全面思考與實踐的過程。對「竹韻小集」曾經參與這個計劃的成員而言,在研習與實踐的過程中,除了探索如何在當代社會的情境中,建立音樂傳承中「時、地、人」之間的關係以外,我們更希望做到的,是在傳統地方樂種於當代社會傳承這個問題上,探索一種能夠連接歷史與地域的音樂文化傳承模式。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便可以鞏固傳統文化於當代社會的持續發展。當然我們的資源有限、經驗不足,但亦希望通過這個計劃,對當代粵樂的繼承與發展,貢獻僅有的力量。有關整個計劃的推行過程及成果,讀者可以從本文集中了解具體的內容。
最後,整個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除了「竹韻小集」全體成員的投入以外,我們必須感謝國家藝術基金、香港藝術發展局、特別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在各個階段對「絃歌不絕」計劃的支持。在推行計劃的過程中,我們亦得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演藝學院在內的多間香港及國內音樂學院、大學及專上學院的支持與合作,讓觀眾(特別是年青的一代)能夠對粵樂有更親切的體驗。參與計劃的眾多粵樂名宿與前輩,他們不論師承,對年青一代傾囊相授,我們亦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絃歌不絕」計劃雖然畫上句號,但我們有信心這只是一個起點,就讓我們繼續為粵樂的傳承,貢獻出自身的力量。亦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把粵樂文化,轉化成日常生活與經驗的一部分,這便是我們最終的期盼。
「竹韻小集」理事會謹識
序——余其偉教授
由香港青年音樂家董芷菁倡導和主持、香港「竹韻小集」樂團支持和實施的「絃歌不絕」計劃,是近年香港廣東音樂傳承的一項頗具影響力且很有成效的活動,是本港對傳統文化藝術資源進行「保育·活化」的具體見證。
此項計劃以樂團的青年樂師為主體,得到資深粵樂師傅、音樂家和文化學者的啟發和教導,以課堂練習、研究古籍、復刻錄音及舞台演出等多種實踐方式,企圖對廣東音樂傳統風貌,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還原再現,並在此基礎上,探究該樂種的未來走向。
人們眼中的香港,是「很東很西、很土很洋、很舊很新」的模樣。的確,這是一個在文化上既保守又開放、既趨新又懷舊、既自尊又兼融的社會。故此,「絃歌不絕」實踐計劃及「竹韻小集」樂團對廣東音樂的守護和創拓,特具意味。它切入了學者提出的「文化話語權的掌握與保護」之命題,這也是社會大眾和業界共同的企求和願景,更是新生代音樂家的責任和使命。
祈望《絃歌中西指南》(董芷菁編著)的出版,本書總結、歸納的一些應用原則及實踐方法,會引起行內行外眾多讀者的關注和批評,進而激勵眾人,一齊努力,為廣東音樂的傳承,做出貢獻。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廣東音樂也是我們的母語音樂,她在香港的自由生長和不斷地走向未來,那是歷史發展的必須和必然。
余其偉謹記於香港(2025年4月)
序——程美寶教授
讓紙上的工尺響起來
「竹韻小集」行政總監陳照延先生讓我為《「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絃歌中西指南》作序,可謂與有榮焉!作為一個歷史學徒,常與故紙堆為伍,每逢看到與粵曲、粵語歌謠,以及粵樂有關的文獻——或唱詞、或譜子——都會心生疑問:這些沒有譜子的歌詞是怎樣唱的呢?這些只有叮板工尺的譜子是如何奏的呢?20世紀初錄音技術逐步發展,留下了大量的唱片,成為我們考究的依據,但這些唱片由於年代久遠,音質未免有所折扣,使得以唱片配合紙質文獻來理解粵樂的前世今生的方法,仍有所不足。更何況,最好的研究方式是實踐,所謂「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也。因此,由「竹韻小集」成員董芷菁策劃,袂同小集一眾青年樂手,在前輩大師的指導下,以丘鶴儔編撰之《絃歌必讀》等七本粵樂教材為藍本,歷時六年完成的這個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便顯得意義非凡,也可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我這個歷史學徒多年的夢想——讓紙上的工尺響起來!
計劃進行期間,我有幸觀賞、聆聽甚至參與了好些演奏會,如今再讀此書稿,更明白這個計劃如何體現粵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主持人董芷菁先研讀了《絃歌必讀》等多部著作,邀請專家學者講解,禮聘粵樂名家手把手傳藝,並讓參與項目的青年樂手聆聽舊錄音,默寫樂譜,模仿昔日的樂器組合、定弦、音色,注意乙反兩音的運用,盡量做到不隨意發揮,而是謹慎演繹。項目設計嘗試吃透粵樂先鋒們對樂、歌、器的多元性與整體性的掌握與追求,因而加入廣東吹打、西方樂器、南音粵謳等在一般中樂或廣東音樂隊伍中較少同台演出的範疇;並注重舊形制樂器如七律蛇皮秦琴、兩碼七音蝴蝶琴、以及四相十三品琵琶的選用,如因技術問題而未能用上的,亦會加以說明。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參加者在聆聽舊唱片期間聽到個別樂器出現「困籠」(個別樂器偏離骨幹音,聽起來樂句亂套,但往往最終能「重回正軌」)的情況,並沒有以「後見之明」予以「修正」,反而刻意仿效;還有余其偉老師提醒在高胡演奏運用花指中要加入自己的「幽默感」,同時要避免過於花巧;駱慶兒老師談到梵鈴「嬌嗲」的花腔;趙慶雲老師傳授士拉結他的「拉音」,讓青年樂手感到「滑稽」又「過癮」等等細節。誠然,困籠而不困且顯得另闢蹊徑,幽默嬌嗲滑稽卻不矯揉造作,正是把粵樂玩生而不玩死的大學問!如此種種,也很可能是我們在聆聽到一些青年樂手在參與計劃的過程中,逐漸玩出一點「叔父味」(此處「父」音「府」)的關鍵所在。
畢竟,「竹韻小集」的成員全屬正途出身,均受過嚴格的中樂(民樂)訓練,而且正值青壯年,要完全重返幾近一世紀以前的音樂情景是不可能、不實際,甚至不應該的。這個計劃的精神在於通過理解過去(別人)來反省現在(自己),放下「現代–傳統」、「先進–落後」、「北–南」、「國家–地方」等二元對立的成見,實驗余其偉老師提出的「雙肩挑」精神。愚以為,與其說是「復刻」和「還原」,不如說是以「靠近」為「方法」(“approach”的雙重含義);與其因丘鶴儔的撰著在香港出版而有「香港粵樂」一說,不如說是「粵樂在香港」—— 粵樂如何因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能包容中西南北而較有條件不斷與傳統和各方對話,青年樂手亦較容易向前輩請益。這也是我在某次音樂會上聽到余其偉老師一再提到的香港優勢,委實值得我們細味珍惜。
謹以此序表達我作為一個普通觀/聽眾對為此計劃做出無私奉獻的前輩名家致敬!
程美寶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序——梁寶華教授
嶺南文化,指五嶺以南地區,即如今廣東省、海南等地,人民衣、食、住、行所形成的風俗特色,如粵劇、戲棚、點心等。粵樂,又為廣東音樂,是嶺南文化中出色的一環,源遠流長。以輕快明亮的音色與節奏為名,能夠包容不同的變化,結合演奏家富個人特色的演奏,組成一支支清脆悅耳、生動活潑的樂曲。早年的粵樂並非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獨立樂章,而是用來烘托粵劇劇情的過場曲,後有嚴老烈、呂文成、尹自重等著名粵樂家在樂器和演奏方式等做出革新創作,粵樂自此從粵劇中獨立出來。粵樂由以前「硬弓」過渡成現在流行的「軟弓」樂器演奏,保留舊曲的旋律,但以新樂器和風格呈現,為我們呈現出傳統和創新的交融。樂曲以新穎的方式呈現在舞臺上,更顯其靈活變通的特質。
粵樂承載著嶺南文化特色,而香港更是粵樂發展的重要地點。二、三十年代有許多粵樂家來港演出、創作和編著歌樂集等。更有「鐘聲劇團」(現鐘聲慈善社)的創辦,為不少粵樂名家提供演奏和研習粵樂劇藝的機會。香港蘊含了此等精彩的文化,實有保育傳承之責。
《絃歌中西指南》提供了一個全方位了解粵樂文化的途徑,讓精彩的嶺南文化瑰寶呈現在大衆的視野裏。竹韻小集在唱片復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研究這些舊唱片有助我們理解早期的粵樂演奏風格。唱片復刻的挑戰在於平衡廣東音樂即興的特點,與現代音樂的演繹。唱片復刻固然提供了粵樂演奏範本,但粵樂的精髓在於其多樣性,根據演奏者的個人特色或當下的感覺而變化,每次加花能為演奏帶來不同的風采,當中韻味非依照範本演奏之所能觸及。所以傳承在此刻便擔當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傳承粵樂時我們應該勇於探索,也應該保留屬於廣東音樂的民族獨特性。《絃歌中西指南》包括了粵樂師傅口述歷史及樂師課後感,強調了堅守及傳承傳統廣東音樂的重要性,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傳承藍圖。本人衷心恭賀董芷菁女士及其團隊,並感謝一眾粵樂名家為此重要的音樂文化作出貢獻。
序——鄭偉滔先生
承先—研習—觀摩—薪傳
很高興得知竹韻小集已順利完成了他們精心策劃的一系列「絃歌不絕」之學習展演計劃。從一開始他們到我處找資料以落實計劃之可行性,乃至完成最後的一場演出,已歷六年之光景矣。在此期間,他們一鼓作氣,尋根探源,追求古韻,再度繹聲,記譜整理,存案流通,觀摩展演的幹勁,是值得我輩景仰學習的。
以有限的時日而取得如此佳績實屬不易。然,要解決全部遇到的疑難,也必須持之以恆地學習和實踐來尋得其中的真諦。在這裏,我要提出一個問題供大家分享研究,也就是活化古樂器的問題。活化古制的樂器對古譜的繹聲至關重要,尤其是有品柱的樂器更顯得其重要性和彰顯古音的準確性。在「絃歌不絕」的計劃中,我體會到竹韻小集的用心良苦;不過,對古制樂器的認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計劃中「竹韻」曾多次使用並標榜為「四相十三品舊形制琵琶」。問題就出在這裏,琵琶確實是存在古制和今制兩種,而廣東音樂舊譜使用的琵琶是舊形制琵琶(古制樂器),琵琶的古制和今制是有很大而不同的樂律改革的。「古制琵琶」是雙律制的四相十品或十二品形制;「今制琵琶」是單律制的四相或六相十三品以上的形制。新中國成立後,琵琶從雙律制改革為單律制,這一改就革了它的命,真不知道是進步還是退步?從極富民間音樂特色的雙律制變成大同化的單一律制。是故,竹韻小集使用「四相十三品舊形制琵琶」是今制琵琶,是破舊之物活化再用,而不是四相十二品以下的古制琵琶的活化。用今制琵琶演繹古韻是對不上號和不值得標榜的,因為其民間樂律已被革掉,民族民間音樂色彩已被洗刷得乾乾淨淨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受,敢於請教各位高明!在此,謹祝竹韻小集樂務蒸蒸日上,再創高峰!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