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

香港粵樂風格「技藝傳承」

樂團音樂家自2023年2月起已跟隨16位本地粵樂名家進行合共超過400小時的「口傳身授」工作坊,學習並內化從學院專業風格到民間風格、從早期硬弓樂器到精神音樂及西樂融合等多樣的粵樂風格。

按此下載「技藝傳承」課堂樂譜教材

〰️

按此下載「技藝傳承」課堂樂譜教材 〰️

若希望閱讀樂師學員的課後感想,歡迎登記索取《絃歌中西指南》(數量有限,先到先得,以順豐到付形式寄出)。

余其偉教授(粵樂領導)

余其偉教授的粵樂領導課程為樂團胡琴演奏家陳啟謙和楊健平提供了寶貴的指導與啟發。課堂內容涵蓋了廣東音樂頭架的技術、領導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藝術。余教授透過自身經驗,強調高胡演奏家在合奏中的關鍵作用,不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藝,還要具備引導和協調團隊的能力。他提出高胡演奏家應該在演奏中找到控制與協調的平衡,既要突出個人風格,又要融入整體音樂氛圍。

課程中的亮點包括「一曲三版」的學習法,即使用不同樂器如二絃、竹提琴、高胡演繹同一首樂曲,理解作品的可塑性。此外,余教授分享了如何在合奏中利用傳統的「串譜」技法串聯多首小曲,從而探索廣東音樂中的創新和傳承。他特別強調,粵樂領導不僅是團隊的技術領袖,還應具備潛移默化影響團隊的能力,並勇於在音樂中創新和嘗試。

余其偉教授(二絃)

余其偉教授為樂團胡琴演奏家容寶汶提供了深入的二絃演奏技法指導,尤其專注於硬弓技巧的提升。課程中演練了《娛樂昇平》和《小調聯奏》兩首粵樂經典曲目,這些作品要求學員同時具備右手的力量與爆發力,以及左手的精細技巧,如加花、打音和揉弦等。 

余老師在課堂中特別強調右手運弓的穩定性和力度,幫助學員更好地掌握二絃的聲音控制。通過錄製課堂示範並反覆練習,學員在音色表現和技巧運用上有了顯著進步。課堂還融合了身體訓練,強化右手肌肉力量,以提升演奏的穩定性和爆發力。

此課程不僅注重技術提升,還強調演奏者個人風格的表達。余老師鼓勵學員在掌握技法的同時,透過實踐和自我領悟,不斷豐富演奏的藝術性。對於渴望精進二絃技藝的演奏者,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學習機會。

余其偉教授(高胡)

余其偉教授的高胡深造課程對樂團胡琴演奏家王家樂採用了一對一的個別教學形式,讓學員專注於個人技藝的提升。此次課程以粵樂經典曲目《平湖秋月》為主要教材,余老師逐句示範演奏,指導音色控制和演奏技巧,並強調高胡在粵樂中的獨特表現力。這種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使學員能深入觀察和模仿余老師的演奏細節,有別於傳統合奏教學,更專注於個人能力的打磨。 

課堂中,余老師還分享了他不同時期的錄音,展示其演奏風格和情感表達的演變,幫助學員理解如何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這種反覆聆聽和對比的學習過程,促使學員在課後進行自我反思,透過錄音檢討自己的進步與不足。

余其偉教授(秦琴)

余其偉教授帶領樂團彈撥演奏家雷梓欣、曾柏榆、關卓然深入探索秦琴在廣東音樂中的應用與演奏技巧。課程中,學員學習了《雙聲恨》、《連環扣》、《餓馬搖鈴》、《雨打芭蕉》等廣東音樂經典曲目。通過余老師的指導,學員不僅提升了秦琴的演奏技藝,還對粵樂風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課堂特色之一是將秦琴從傳統的伴奏角色拓展至更加自由和創新的表現方式。余老師以高胡伴奏,給予學員更大空間去發揮,並鼓勵使用更多花指和滑音技巧,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個人創造力。此外,余老師獨特的撥片和握琴技巧、對音色和共鳴的精細把控,都成為課堂中重點分享的內容,學員在技術和表達上皆獲益良多。

陳其湛(揚琴)

樂團揚琴演奏家郭嘉瑩及鄺保琪完成了一系列由粵派揚琴大師陳其湛老師指導的揚琴深造課程。課堂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廣東音樂和粵曲伴奏技巧,如《雙鳳朝陽》和《春風得意》,還引入了工尺譜的學習,讓學員深入了解粵樂中即興演奏的重要性。課程中突特別邀請了粵曲老師現場教唱,學員負責指和,並透過與演唱者的即興配合,提升了對粵樂節奏及腔調變化的敏感度。

陳老師強調音色的柔美和即興加花,使整體演奏更具表現力,並在教學中重視技術與音樂性的平衡。這些課程不僅豐富了學員對不同粵樂風格的理解,還提供了實踐工尺譜的機會,讓學員逐步掌握這一傳統譜法的獨特魅力,並鼓勵將學習成果融入現代音樂教育中。

司徒紹(西路風)

樂團三位敲擊音樂家翟悅敏、張朗軒、呂天佑隨司徒紹老師完成了一系列西路風(即粵樂木琴)的深造課程。課堂學習了多首傳統粵樂曲目,包括《西班牙進行曲》、《醒獅》和《雨打芭蕉》等等。司徒老師不僅教授技術,還強調了即興加花的靈活性,讓學生明白粵樂的精髓在於靈活變化和個人風格的表達。粵樂的真正精髓在於背譜,並根據當下情緒進行即興發揮。

課堂中,老師也分享了自己學習音樂的經歷,對比了現代與傳統的學習方式,強調了粵樂傳統中「口傳身授」的重要性。學員們在模仿和實踐中學會如何適時地運用刮音、滾奏等技巧,提升粵樂演奏的「精、氣、神」。課程特色還在於對木琴的調整,如何選擇敲擊棒的硬度與長度,以呈現最佳音色,這都是課堂的重點。此外,老師還強調了合奏中各樂器的分工與協調,使得整體演奏更具廣東音樂的風味與活力。

黃金城(啫士鼓)

樂團三位敲擊音樂家翟悅敏、張朗軒、周韋廷跟隨黃金城師傅學習粵樂啫士鼓(即粵樂爵士鼓)的演奏技巧。黃師傅以其豐富的經驗與深厚的音樂造詣,深入淺出地傳授了多種粵樂與精神音樂的演奏技巧,包括《餓馬搖鈴》、《驚濤》等曲目,並介紹了Rumba、Cha-cha等不同的音樂風格融入粵樂演奏之中。

課堂的核心特色在於強調音樂的靈活性與個人風格的展現。黃師傅不僅教授固定的節奏模式,更注重即興創作,並鼓勵學員根據樂曲的情感自由發揮。這與西方音樂中的爵士鼓演奏方式不同,粵樂啫士鼓要求演奏者要「心裏有歌」,隨著音樂流動即興加入變化。黃師傅強調爵士鼓在粵樂中的角色也是「主角」,與其他樂手共同創作,而不是單純的伴奏。

學員們在課堂上不僅學到了技術,更加深了對音樂情感表達的理解。無論是手腳的協調、節奏的精準把握,還是如何將個人風格融入演奏,這些都成為了他們在課後不斷練習和提升的重點。黃師傅的教學風格充滿創新精神,激勵學員們在傳統粵樂基礎上,探索新的音樂表現方式。

駱慶兒(梵鈴)

在計劃中,樂團四位拉弦演奏家陳啟謙、容寶汶、王家樂、董芷菁跟隨駱慶兒與朱文君老師學習梵鈴(粵化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梵鈴作為粵樂中的重要弓弦樂器,因其四條弦和豐富的音域,與傳統的高胡、二胡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些課堂不僅幫助學員提升技術,更提供了跨樂器學習的寶貴機會。

課堂從基礎入手,朱老師專注於運弓、發聲和音階練習,幫助學員由零開始打下堅實的基本功。隨後,駱慶兒老師引領學員學習廣東音樂作品,包括《迷離》、《歸時》和《餓馬搖鈴》等經典曲目。在駱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不僅熟悉了梵鈴的持琴及演奏技巧,還深入了解了滑音、加花等廣東音樂的特色技巧。駱老師還鼓勵學員聆聽名家錄音,從中汲取演奏風格與音樂表達上的靈感。

梵鈴的學習過程充滿挑戰,尤其在跨弦演奏及指法適應上,但它豐富的音域和獨特的聲音質感也帶來了無限的創作可能。學員們發現梵鈴與高胡等樂器的技法可以互相借鑑,並從中拓展了對廣東音樂的理解。這些課堂為學員們提供了系統的學習框架,並啟發了他們對粵樂發展與梵鈴傳承的深入思考。

朱文君(小提琴)

在駱慶兒老師指導樂團四位拉弦演奏家演奏梵鈴粵樂小曲前,特邀小提琴演奏家朱文君老師為學員指教演奏小提琴的基本技巧,包括持琴姿勢、運弓等。

趙慶雲(士拉結他)

樂團彈撥及低音演奏家余穎嘉、陳思彤、雷梓欣、曾柏榆、關卓然、廖煒淦及温紫柔隨趙慶雲老師學習士拉結他。這種樂器音色獨特,結合粵樂後展現出其特殊魅力。在課堂上,趙老師採取了「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著重演奏的靈活性,並鼓勵學員通過反覆模仿來掌握滑音、止音等技法。學習過程中,學員們逐漸掌握了多首經典粵樂,如《迷離》、《孔雀開屏》及《餓馬搖鈴》等,體會到士拉結他在廣東音樂中的獨特韻味和表現力。

趙老師強調演奏時的自由發揮和個性化表現,而不是依賴固定譜例,這種教學方式讓學員深入理解士拉結他在粵樂中的表現潛力。學員們在課後通過聽錄音和反覆練習,提升技巧,並希望能將士拉結他推廣給更多聽眾,進一步承傳這種逐漸稀有的樂器。

杜泳(南音)

樂團胡琴及彈撥演奏家陳啟謙、謝劍飛、容寶汶、余穎嘉、雷梓欣、陳思彤、關卓然跟隨南音名家杜泳老師,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南音伴奏及拍和訓練。課程中學習了三首經典南音作品,包括《客途秋恨》、《男燒衣》和《嘆五更》。杜老師以「口傳身授」的傳統方式教學,邊唱邊以椰胡或秦琴伴奏,讓學生透過反覆模仿掌握曲目的旋律和節奏,並鼓勵學員在學習拍和時演唱,了解拍和的原理。

課程強調南音的結構和細節處理,如過門、落音和板式的運用,同時也要求學員熟記旋律,通過反覆聆聽和練習,逐步掌握「問字攞音」的技巧。樂譜雖提供了基礎框架,但許多細節必須依靠耳朵和心靈去感受。杜老師的教學方式充滿靈活性,此課程不僅傳授了技藝,也啟發了學員對南音傳承的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將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下去。

何耿明(琵琶)

樂團琵琶演奏家余穎嘉、雷梓欣有幸跟隨何耿明老師學習粵樂琵琶的演奏技巧。何老師以其豐富的經驗,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帶領學員深入了解琵琶在粵樂中的角色與獨特魅力。

課堂內容涵蓋琵琶在粵樂中的歷史背景與演奏風格,何老師特別介紹了琵琶的絲絃定弦方式,並深入探討琵琶在廣東音樂中的演變,讓學員對粵樂琵琶有了全新認識。學習曲目包括《蕉石鳴琴》、《秋水龍吟》和《鳥驚喧》等,這些樂曲展示了粵樂琵琶的豐富表現力與加花技法,充滿廣東音樂的獨特韻味。

何老師的教學強調靈活的演奏方式,鼓勵學員打破傳統固定模式,發展個人風格。他尤其關注琵琶演奏的即興加花和多樣化的節奏處理,並探討粵樂與現代審美的關係,激發學員思考傳統與現代音樂的融合。

這次學習不僅豐富了學員的內涵,更引導他們重新審視琵琶在廣東音樂中的定位,並為其未來在粵樂領域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國輝(箏)

樂團古箏演奏家鄒勵娟、劉惠欣、姚欣跟隨著名箏演奏家陳國輝老師學習其粵箏風格,探索傳統與現代技法的融合,獲得了全新的視野與啟發。

課堂中,陳老師不僅展示了傳統粵樂箏的演奏技巧,還融合了不同流派的精髓,包括河南箏派的震音變化、潮州箏派的編曲技巧等。他特別強調了「平衡彈法」與傳統「壓彈」技法,並指出其在音色控制和表現力上的優勢。同時,陳老師展示了模仿古琴擦音、靈活運用手指角度等細緻手法,讓學員們在演奏中探索更多音色與韻味的可能性。

老師還注重左手震音的多變性和右手的靈活性,幫助學生在演奏中實現更豐富的音樂層次感。此外,他通過實際演示,深入探討了如何將不同地方風格的技巧靈活運用於粵樂箏的演奏中,使學生們能夠超越地域限制,自如掌控各種風格。

高秩群(喉管/嗩吶)

樂團吹管演奏家郭承祖、袁譽珈及蔡暐彥完成了由高秩群老師指導的廣東喉管與嗩吶深造課程。這一系列課程深入探索了這些傳統粵樂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樂特色。高老師的教學方式注重即興創作和音色控制,學員在課堂中掌握了喉管和嗩吶的運氣技巧、加花模式及裝飾音運用,特別是喉管的指法和韻味表現,展現了粵樂即興演奏的精髓。

課程涵蓋經典粵樂曲目,如《下漁舟》、《放舟》、《上雲梯》等,學員不僅練習樂曲演奏,還在高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即興加花,培養個人風格。高老師強調了粵樂中「即興」的靈活性與創意,並鼓勵學員根據環境和個人理解來發展自己的音樂風格。這些課堂不僅加強了學員演奏廣東喉管與嗩吶的技術實力,也讓他們深入體會到粵樂演奏的自由度與傳統美學。

譚寶碩(廣東笛簫)

樂團兩位笛子演奏家何兆昌、朱國龍跟隨譚寶碩老師完成了一系列粵樂笛簫深造課堂。這些課堂深入探索了廣東洞簫的歷史、技法與個人化演繹,為學員們提供了豐富的音樂學習體驗。

譚寶碩老師不僅介紹了廣東簫在音色與合奏中的獨特作用,還強調洞簫在粵樂中的多樣性與靈活性。他特別講解了廣東簫的設計,如何透過粗又徑的結構在合奏中提供厚重且廣闊的音色。此外,譚老師還融入自己的創意與實驗精神,通過播放個人錄音與即興創作,鼓勵學員在廣東音樂的傳統基礎上尋求創新。

課程中,學員們不僅學習了廣東洞簫的技法,也體會到音色在合奏中的關鍵作用,學會了如何在演奏時靈活運用音量和音色,提升演奏層次感。譚老師的教學風格獨具一格,常將洞簫與其他樂器如大阮、敲擊樂甚至電子音樂結合,展現出廣東音樂的多元風貌。通過這些學習,學員對廣東音樂的個性化表達與深層次演繹有了更深的理解,並明白廣東音樂的傳承需要長期實踐試驗和不斷積累。

陳鴻燕(廣東笛簫)

樂團三位笛子演奏家何兆昌、朱國龍、杜雪軒跟隨陳鴻燕老師完成了一系列廣東笛簫的深造課堂。這些課堂不僅讓學員們掌握了廣東笛簫的演奏技法,還深入理解了廣東音樂的歷史背景和獨特風格。

陳老師親自示範了經典曲目如《雙聲恨》與《一錠金》,並強調了廣東笛簫在音色和技法上的獨特要求。老師特別介紹了「反膜」貼法和洞簫改裝的技術,讓學員們在音色上取得了突破。此外,他還講述了廣東音樂的傳承方法,特別強調「唱」在演奏前的作用,這能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旋律、換氣點與音樂表達。

課堂中,陳老師鼓勵學員在傳統技巧上融入創新,適應當代的審美,傳統不能一成不變,並強調模仿老師演奏風格的重要性。他還分享了許多珍貴笛簫樂器的歷史和音色特點,強調傳承廣東音樂需依賴於這些傳統樂器和技法的保留。學員們通過這些課堂不僅提升了技術,更在廣東音樂的個性化表達上獲得了新的靈感和理解。

招日威(掌板鑼鼓)

樂團四位敲擊音樂家翟悅敏、張朗軒、呂天佑、周韋廷有幸隨招日威老師學習廣東鑼鼓的演奏技巧。招老師作為當代粵劇界著名的掌板師傅,他的教學風格既傳統又充滿現代化特點,尤其適合現代年輕音樂家。課堂內容聚焦於廣東鑼鼓的基礎演奏,包括掌板和下手三件等,並延伸到單打和高邊鑼的應用。這些技藝在廣東音樂、粵劇及粵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對於習慣現代中樂的學員來說,鑼鼓體系與西方化的中樂系統有很大差異。因此,這些課堂為學員提供了鑼鼓演奏的啟蒙,幫助他們了解其基本邏輯和規律。

招老師的課堂不僅重視技術,更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想像力,將鑼鼓經融入實際演奏。這次課堂讓學員不僅熟悉了鑼鼓的基本技法,還為他們在當代樂團絲竹合奏的鑼鼓部分增添默契及知識。

梁寶華教授(粵樂合奏)

在計劃中,粵樂名家除直接指導樂團演奏家演奏單獨演奏樂器外,更進行數次粵樂合奏工作坊。簡瑞勳師傅(昔士)與司徒紹師傅(西路風)、黃金城師傅(啫士鼓)、杜泳師傅(梵鈴)及趙慶雲師傅(士拉結他)組成名家合奏組合,演繹他們擅長的精神音樂及輕音樂合奏給樂團記錄並作教材參考。

而梁寶華教授(昔士)、余其偉教授(高胡)、簡瑞勳師傅(昔士)、黃金城師傅(啫士鼓)、駱慶兒師傅(梵鈴)、杜泳師傅(梵鈴)、趙慶雲師傅(士拉結他)、高秩群老師(喉管)、陳國輝老師(箏)、何耿明老師(琵琶)更直接與竹韻小集一同混合排練演出,讓樂團演奏家學習他們擅長的粵樂風格合奏,感受精神音樂的狂野及張力,以及粵樂的自由與千變萬化。

名家粵樂合奏:

司徒紹、黃金城、趙慶雲、杜泳、簡瑞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