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In
My Account
活動總覽
關於我們
樂團介紹
組織架構
藝術指導兼首席指揮
行政總監
駐團作曲家
助理指揮
演奏家
竹韻五架頭
媒體報導
樂季專場
絲竹小而美——顧冠仁與竹韻小集
未來的傳統——星閃閃.樂悠悠II
清音雅集——漢樂、潮樂與粵樂的對話
未來的傳統——絲竹今生.山水寫意
中華文化節2024︰香江雅韻.絃歌不絕
教育外展
2025社區文化大使:香江導賞團
「曲終未散.樂此不休」中樂推廣計劃
2024社區文化大使:武林絕「樂」
音樂劇場︰電車走過的日子
文化交流
絃歌不絕(瀋陽站)
嶺南風.香江情(瀋陽站)
嶺南風.香江情(哈爾濱站)
絃歌不絕(哈爾濱站)
絃歌不絕(武漢站)
嶺南風.香江情(武漢站)
絃歌不絕(吉隆坡、怡保站)
歡樂春節2025(新加坡)
樂遊大灣(珠海、佛山、肇慶站)
鼎藝團華樂室內樂節2024(新加坡)
絃歌不絕(北京站)
絃歌不絕(天津站)
非遺音樂的對話(蘇州站)
嶺南風.香江情(上海站)
嶺南風.香江情(杭州站)
特別製作
「未來的傳統——粵樂五架頭組合的創作」線上論壇及作品展播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V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V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I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
線上音樂
竹韻私伙局
竹韻音樂廳
粵韻流芳——廣東音樂百年經典音樂會
絃歌不絕——香港作曲家粵樂創作發表會
絃歌不絕——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
未來的傳統——數碼時代的粵樂薪傳(線上節目)
樂韻無障——心靈之歌
風花說粵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文藝晚會
揚帆行
新彩雲追月
粵粹縱橫
當粵劇遇上粵樂
樂譜共享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4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5
樂器課程
竹韻小集中國樂器課程
樂器課程ZOOM上課教學
吹管樂器課程
彈撥樂器課程
拉弦樂器課程
立即報名
支持我們
聯絡我們
首頁
Sign In
My Account
活動總覽
關於我們
樂團介紹
組織架構
藝術指導兼首席指揮
行政總監
駐團作曲家
助理指揮
演奏家
竹韻五架頭
媒體報導
樂季專場
絲竹小而美——顧冠仁與竹韻小集
未來的傳統——星閃閃.樂悠悠II
清音雅集——漢樂、潮樂與粵樂的對話
未來的傳統——絲竹今生.山水寫意
中華文化節2024︰香江雅韻.絃歌不絕
教育外展
2025社區文化大使:香江導賞團
「曲終未散.樂此不休」中樂推廣計劃
2024社區文化大使:武林絕「樂」
音樂劇場︰電車走過的日子
文化交流
絃歌不絕(瀋陽站)
嶺南風.香江情(瀋陽站)
嶺南風.香江情(哈爾濱站)
絃歌不絕(哈爾濱站)
絃歌不絕(武漢站)
嶺南風.香江情(武漢站)
絃歌不絕(吉隆坡、怡保站)
歡樂春節2025(新加坡)
樂遊大灣(珠海、佛山、肇慶站)
鼎藝團華樂室內樂節2024(新加坡)
絃歌不絕(北京站)
絃歌不絕(天津站)
非遺音樂的對話(蘇州站)
嶺南風.香江情(上海站)
嶺南風.香江情(杭州站)
特別製作
「未來的傳統——粵樂五架頭組合的創作」線上論壇及作品展播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V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V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I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
線上音樂
竹韻私伙局
竹韻音樂廳
粵韻流芳——廣東音樂百年經典音樂會
絃歌不絕——香港作曲家粵樂創作發表會
絃歌不絕——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
未來的傳統——數碼時代的粵樂薪傳(線上節目)
樂韻無障——心靈之歌
風花說粵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文藝晚會
揚帆行
新彩雲追月
粵粹縱橫
當粵劇遇上粵樂
樂譜共享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4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5
樂器課程
竹韻小集中國樂器課程
樂器課程ZOOM上課教學
吹管樂器課程
彈撥樂器課程
拉弦樂器課程
立即報名
支持我們
聯絡我們
首頁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5
合奏《粵韻同行》
合奏《醒獅》
合奏《天龍八部主題聯奏》
合奏《願君心記取》
中樂五重奏《換到千般恨》
中樂七重奏《漫步太平山》
軟弓五架頭《江南岸》
軟弓七架頭《荔枝灣》
粵樂合奏《騰雲》
粵樂合奏《蘭桂騰芳》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5
《粵韻同行》
呂文成曲 伍敬彬編曲
形式︰合奏
編制:笛子/簫、笙、嗩吶/喉管、揚琴、琵琶、柳琴、中阮、大阮、古箏、大鈸/吊鈸/小鈸、排鼓/木魚、大鼓、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作品介紹︰
樂曲原為2022年7月1日於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文藝晚會」而編寫,由粵劇名伶羅家英、高胡名家余其偉、洞簫名家譚寶碩聯同竹韻小集及粤港青年音樂家演出。 作曲家伍敬彬一方面把粤樂名家呂文成(1898-1981)膾炙人口的作品《平湖秋月》及《步步高》傳統版本以高胡獨奏完整呈現,另一方面以《賽龍奪錦》、《彩雲追月》等耳熟能詳的粵樂片段拼貼出流行風格的序奏。此曲從傳統與當代的創作手法,大師與精英的首演組合,讓觀眾體現「同行」的意義。
伍敬彬(編曲)介紹︰
伍敬彬為音樂哲學博士、香港著名音樂人及作曲監製,擅長譜寫大型編制的中西樂合奏作品,活躍於流行及古典音樂界,經常爲大型音樂會及歌手專輯作曲、編曲及演奏。所創作的作品多次獲獎,包括2002 年憑《Merah Putih紅白》榮獲3MBS澳洲國家作曲家獎。近年積極爲香港及台灣業界創作中樂作品,具代表性的中樂作品包括《泥老板》、《紅燭》、《下一站月球》、《大龍鳳》及《追月》等。 伍博士自幼習鋼琴、二胡及小提琴,音樂訓練始於音樂事務統籌處,先後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瑞典比迪澳音樂學院及香港大學。2005年開始為大型流行音樂會及專輯擔任鋼琴、鍵盤演奏及編曲。2006年起先後成為黃貫中、鄭秀文、劉德華、陳粒等歌手的御用鋼琴及鍵盤手。
借譜登記